时间:2025-10-01 13:14:20
央广网兰州10月1日消息(记者魏晋雪 通讯员刘绣明 钱彦虎)物联网传感器实时监测土壤墒情、光照度和温度;智能水肥一体化系统根据数据反馈,自动为蔬菜“订餐”;无人机搭载高清摄像头和AI识别系统进行病虫害巡检……金秋时节,记者跟随平凉市崆峒区蔬菜站站长陈银伟走进蔬菜基地,见证智慧科技如何“绘”就蔬菜产业新丰景,更亲历农民从“体力农夫”向“数字新农人”的幸福蜕变。
走进平凉市盛立智慧农业番茄基地,映入眼帘的不是传统菜棚,而是一座座现代化的智能玻璃温室。温室内,一株株番茄秧苗整齐排列,颗颗果实饱满圆润。抬头望去,布满温室的传感器如同忠实的“数字哨兵”,默默捕捉着空气的湿度与温度变化。
“可别小看这些小家伙,它们24小时在岗,数据实时直传云端控制中心。”陈银伟指着传感器介绍道。说话间,平凉市盛立智慧农业有限责任公司工程师李双玲在电脑上轻轻一点,棚内滴灌系统随即启动,细密的水雾均匀洒下;与此同时,系统根据光照数据,自动为部分区域的植株补上了柔和的光照。“这就是我们的‘一键灌溉、智能补光’。”李双玲笑着补充,“过去施肥浇水全凭老师傅的经验判断,现在全靠数据说话。系统能精准‘读懂’作物每个生长阶段的需求,自动调配最适宜的水肥配方。这样种出来的番茄,不仅产量提升了30%,糖度、口感等品质指标也更加稳定可控,人工成本还降了40%。”
在崆峒区泾河川万亩现代农业产业园,视野豁然开朗。广袤的田畴间,一套大型水肥一体化设备正在静谧运行。陈银伟解释道:“这套系统将灌溉与施肥合二为一,节水节肥30%以上。”
这时,平凉市崆峒区泾河川万亩现代农业产业园技术员韩建玺掏出手机,向记者展示了他的“数字农场”。屏幕上,田块的土壤湿度、肥料浓度等数据一目了然。“你看,现在管理这200亩地,一部手机就够了。设定好程序,浇水施肥自动完成。一旦水肥或温度出现异常,手机立刻就会报警,再也不用像以前那样顶着日头一遍遍下地查看了,真是省心又省力!”韩建玺的脸上洋溢着轻松的笑容。
在园区的分拣中心,工人们正熟练地为每一份蔬菜贴上独特的溯源码。陈银伟拿起一盒包装好的蔬菜说:“这小小的二维码就是它们的‘数字身份证’,扫一扫,从播种、施肥到采摘、运输的全过程都清清楚楚。消费者吃得明白,我们卖得也更加放心。”
“智慧农业不是炫技,而是要让农民真正受益。”陈银伟告诉记者,“通过智慧化促进,崆峒区蔬菜年产量已达25万吨,全产业链产值突破12亿元。更重要的是,智慧科技应用让农业生产变得更加高效,让农民有了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。”
金秋崆峒,科技蓝与丰收黄交织成最美画卷。在这里,每一颗蔬菜都承载着智慧农业的希望,每一位农民都绽放着幸福的笑容。这,就是新时代“智”绘的新丰景!
金秋时节,记者跟随平凉市崆峒区蔬菜站站长陈银伟走进蔬菜基地,见证智慧科技如何“绘”就蔬菜产业新丰景,更亲历农民从“体力农夫”向“数字新农人”的幸福蜕变。